溫暖好時光/讓孩子多一個「家」
【聯合報╱文/蔡富澧】 2010.04.29
台灣如果能多幾個像這樣的「家」,一定可以減少很多中輟生和問題青少年,也可以大大改善社會問題……
位於三重萬全街的耕心蓮苑,是一個結合社區資源,默默推動弱勢孩童安親照護的社區學校,成立十三年來,受到幫助的孩子和家庭不計其數。
活潑可愛的孩子
轉眼一身流氓氣
話要從十幾年前說起,余老師和陳老師是國中同學,那時住在三重一個眷村裡,傍晚時經常看到還有個小朋友在廣場上遊蕩,她們就問:「弟弟!你怎麼還不回家?」
「我回家做什麼?」
「吃飯啊!」
「我家又沒有飯可以吃!」
「那你晚餐怎麼辦?」
「到自助餐吃,中餐也在自助餐吃。」
「家裡還有誰?」
「媽媽跟姊姊。」
「媽媽呢?」
「上班!晚上十點才會回來。」
「姊姊呢?」
「在家裡看電視!」後來老師就讓這孩子到自己的住處做功課,陪他們到媽媽回來。
搬離眷村幾年後,有一天結伴經過附近,看到幾個國中生聚在圍牆邊抽菸、喧譁,陳老師看著其中一位學生,覺得很面熟,就問余老師:「你看!他像不像以前那個某某某?」
余老師說像,於是兩人多看了他幾眼,眼神交會之下,國中生認出她們來了!馬上將嘴上的香菸丟到地上,用腳踩熄,神情尷尬的朝她倆說:「老師好!」
「香菸少抽一點哦!」
「好….」
事後,兩人很感慨,一個當年活潑可愛的孩子,才幾年時間,竟變得一身流氓氣,而社會上像這樣的孩子不曉得還有多少,兩個人雖然憂心,卻也無力改變現狀。
孩子的教育不能等
要適時伸手拉一把
後來,兩人學佛後,受到重視教育的淨空老和尚感召,也聽了鄭石岩教授的課,深深感覺孩子的教育是不能等的,尤其是弱勢家庭的孩子,如果再沒有人適時伸手拉他們一把,那麼這個社會很快就會冒出新的問題人物。
她們於是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,向銀行辦理貸款,開始籌辦耕心蓮苑,幾年後結合一批有共同理念的人士,大家五十、一百地捐款成立基金會,結合社區資源隨喜辦學。陳老師說她們不告訴人家說,你是弱勢者所以我要幫助你,要保持人家的尊嚴。
她們還辦了一家素食餐廳「湧泉坊」,工作人員清一色是社區的志工媽媽。一大早就見到十來位六、七十歲的婆婆媽媽們聚在一起邊揀菜邊聊天,廚房裡的媽媽們從八、九點就開始準備三、四百人的中餐和晚餐。有意思的是,湧泉坊除了部分套餐標了價之外,其他都是任由客人隨喜,想付多少就付多少,扣掉必要成本,其他盈餘就是用來贊助辦學。
「當然,剛開始我們也遇到很多挫折,像湧泉坊剛開張時,有的鄰居就會拿著一個鍋子,將剛炒好的菜整盤倒進去轉身就走,氣得志工媽媽說:『我再也不做了!』我安慰她們:『沒關係!我們繼續做,總有一天他們會改變的!』」陳老師說這些年來,社區街坊從原先的不信任,到現在凡事都會主動幫忙,孩子放了學就到蓮苑的教室準備上安親課,見了人就行禮問好,即使待到晚上九點、十點,老師們也會一直陪著等到父母親來接。
孩子在這裡沒有時間和安全的問題,蓮苑給孩子們多一個家的愛。
忠實顧客丟飯碗
吃三個月免錢飯
幾個月前有一天,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人走進湧泉坊,跟陳老師說要借一步講話,陳老師把他帶到辦公室,男子才說:「陳老師!你知道嗎?這三個月來我一直在這裡用餐。」
陳老師說:「我知道啊!你是我們的忠實顧客。」
「其實這段時間我一直沒付錢,」男子嘆了口氣說:「這一波金融海嘯,我也是被裁員的一分子,我不敢讓太太知道,每天都穿著整齊出門,拿自己以前藏的私房錢給太太當生活費,然後每天來這裡用餐。好不容易在二個月前找到工作,現在也領到薪水了!」
這時男子拿出一個紅包遞給陳老師,說:「這是我的一點心意。」
這個故事,讓我想起「紐約大雪」的故事,那個在大風雪中堅持不停課的學校,不僅讓貧窮學生享受到暖氣,也保住了他們的尊嚴。
鄭石岩教授是耕心蓮苑的指導教授,對蓮苑的種種措施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,他感性的說:「當你有一個心願,很認真的去做時,是會感動人的!」
蓮苑現在的志工、工作人員,都是被這樣的熱情感動而參與的。要成事,除了要有人,錢是不能少的,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和許多社區民眾、社會人士的護持,蓮苑現在總算熬出一個局面,在社區已經扎下厚實的根基,在台南和台東也感召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,精神加盟地各自展開了一個點,慢慢將這一套理念和作法傳播出去。
兩位老師的心願是讓全台灣、全世界每個社區都有一座耕心蓮苑。
我在想,台灣如果能多幾個像這樣的「家」,一定可以減少很多中輟生和問題青少年,也可以大大改善社會問題。
(全文引用自: 聯合新聞網/閱讀藝文/繽紛心情/溫暖好時光,讓孩子多一個「家」 http://udn.com/NEWS/READING/X4/5566118.shtml18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