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講述/余素華老師(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駐會董事)

我們給學生評語中,有一句是「品學兼優」,品德就放在學力之前。那在這之後呢?

 20100926_余老師光榮國中的孩子_22  

  老法師曾提到:「教學是以德行為第一個項目,孔夫子教學四科,第一科就是德行。所以,諸位曉得什麼是教育?第一就是品德的修養,這是列入最重要的科目。第二科是言語。古人有個比喻,『舌頭,是一個人一生禍福之門』,說話要謹慎小心!」言語是用來傳達自己的心念,更不能想到什麼就講什麼,因為「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」,沒有經過謹慎思考後的語言,通常容易得罪別人。

 

古時候有個饒富趣味的寓言故事──

  某個人請客,看看時間過了,還有一大半的客人沒來,於是心裏很焦急,便說:「怎麼搞的,該來的客人還不來」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,心想:「該來的沒來,那我們是不該來的囉?」於是悄悄地走了。

  這人一看又走掉好幾位客人,越發著急了,便說:「怎麼這些不該走的客人,反倒走了呢?」剩下的客人一聽,又想:「走了的是不該走的,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!」於是又都走了,最後只剩下一個跟這人較接近的朋友。

  看了這種尷尬的場面,朋友勸他說:「你說話前應該先考慮一下,否則說錯了,就不容易收回來了。」他大叫冤枉,急忙解釋說:「我並不是要叫他們走哇!」朋友聽了大為光火,說:「不是要叫他們走,那就是要叫我走了?」說完,頭也不回地離開了。留下這個主人,呆站在一席席豐富的酒宴前不知所措。

  這個人說話技巧不好,突顯出老祖宗的智慧──孔門四科,將「德行」擺在第一位,「言語」擺在第二位,可見講話是門大學問。古代的教育,從小就教孩子面對什麼對象說什麼話,什麼樣的人可以和他說話,什麼樣的人對話只能點到為止,什麼樣的人敬而遠之……與人說話,要視彼此的情誼、信任度與關係的培養。

  有人說:「這個時代,除了父母和老師之外,誰會對你說真話?」但就我所知,有時候父母和老師也未必對孩子說真話,還得看這個孩子的態度與根機。依照環境、對象、情況、氣氛,來說出合適的話,才是古人所講的「言語」,或今人所謂的「溝通」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耕心蓮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