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三、有如傳統大家庭的學校:

  既名為「家塾」,明倫園具有「家」的溫暖度與熟悉感,以及「學塾」的傳道性與教學力。

  家本身就具備教學功能,但現今台灣經濟衰疲,雙薪家庭十分普遍,使得父母多半沒有空閒陪伴孩子成長,更不容易掌握孩子們在家裡和學校之間的成長進度。又女權意識抬頭,中國傳統女性相夫教子的心態逐漸淡泊,致使孩子的教導棒子歸給父母或老師,時常受到爭議。這些問題,在明倫園家塾班都得到了解決。

    創辦人陳瑞珠老師在創立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時,就常說:「不論是您的孩子,還是我的孩子,都是『我們』的孩子。」在明倫園的家長們,也把這句話牢記在心裡,時常掛在口邊,放在心底。

  在明倫園中,除了有老師授道解惑之外,每個孩子的家長都住在園區,也都在孩子們每天的生活作息中,扮演著不同的角色。例如教務長、學務長、總務長等職務,都由家長包辦。他們既是孩子的家長,卻又要在職務的責任內保持公正,這無疑對家長也是一種訓練。

  進入明倫園的教學大樓,隨即就能看到教室。教室的玻璃牆上,除了張貼著孩子們的創意作品,也有家長們的「自我提醒單」。每個在明倫園的家長,都被「勸請」以身作則;希冀教育出成龍成鳳的謙謙君子與窈窕淑女,身為父母就得先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上做好模範。因此,諸如《弟子規》中提到的「怡吾色,柔吾聲」、「勿疾急,勿模糊」等常禮規矩,家長們都得承諾自己先做到、做好,才可以要求孩子們。

  看似理所當然的教學態度,但當自己的子女也在學校中和其他的孩子們生活在一起,即使他們在生活中有了口角、衝突,身為家長,在面對這樣的狀況也得保持內心的鎮定、控制自己的情緒,並在處理的過程中,注意仔細傾聽、瞭解實際情況、妥當安撫孩子、給予正向引導。尤其當自己的小孩習慣性地對家長撒嬌,家長們還得「保持中立」,這些對家長們而言,的確是不小的挑戰。

  除了師長、家長和家塾班的孩子們一起生活,孩子們也學習長幼有序。在明倫園,最大的孩子已經國中三年級,老師會安排國中的孩子擔任班長、副班長、風紀長等,由他們負責和親長們合作,帶領小學的孩子們學習成長。

  班長由「有德有學」的年長孩子承擔,除了要照管秩序、發號施令外,也要機靈應變突發狀況,協助處理問題,必要時代替親長做重大決定。班長的權力由老師付予,當親師生集會時,班長的口令是全體都要遵循配合的,這也幫助年長孩子樹立權威。如果班長不在,副班長就全權代理;若都不在,則由風紀長代理。

  師長們對孩子們的職務,是依照每個孩子的不同特性而予以安排,有時也透過職務來幫助孩子成長。

  例如好動又古靈精怪的孩子,不給予適當的引導,也許會有言行偏差的可能,因此施設「康樂長」一職,讓這樣的孩子可以在老師尚未進教室前,帶動同學一起做體操或喊口號,一方面複習老師所推行的觀念,一方面也讓孩子們提起上課的精神。

  又如上課專注力不佳、學習能力較為遲緩,但需要得到肯定與鼓勵的孩子,當陳老師觀察到他對剝桂圓殼很有興趣時,就請他擔任「桂圓長」,每天利用空檔為大家剝桂園殼,並在用餐時間為大家服務。這樣一來,他的專注力就能夠提升,也具有為大眾服務的責任感,更能在發送桂圓時與大家結善緣、得到肯定與鼓勵,一舉數得。

  孩子們之間的彼此稱呼,均依照年齡長幼有序,都以「兄弟姐妹」互稱,主要是期許他們能夠情同手足,互助陪伴、共同學習成長。

  長幼有序的倫理觀,在親師長們的不斷強調下,深植於孩子們的心中。孩子們平常生活互動時,就必須長讓幼、幼敬長;每天用餐、盥洗、排隊等時候,孩子們都清楚知道自己的順序,也懂得要為長者服務。例如吃飯時,班長會請師長們先行坐下,再來是親長們,然後請兄弟姐妹坐下;佈餐時,也會先由孩子們先為師長、親長佈餐,然後再依長幼依序取餐;用餐時,年幼的孩子可以禮請年長的哥哥姐姐幫忙佈菜,哥哥姐姐也應該欣然答應,反之亦然。

  家塾班既有課堂上的知識觀念傳授,也有生活上的親子長幼互動,是一個教學功能完整的教育系統,真正達到「童蒙養正」的效益,也讓親師長都負起教學的責任,實踐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的理念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耕心蓮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