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述/ 陳瑞珠老師(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執行長)

 

    前一陣子中國大陸有一些校長、教師來台交流,觀摩我國的國學教育,其中有一站即是來到我們耕心蓮苑及明倫園。他們反應在推動讀經教育上經常會遭遇瓶頸,而當他們看到我們孩子讀經這麼快樂,也感到十分驚喜。其實古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,本身就能讓學生樂於學習,也更容易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。

 20131114_傳香港佛協照片_6  

    如何鼓勵孩子樂於學習,而不是限制他們思考的可能性;如何誘導孩子進入學習情境,而不強迫、逼迫他們死背課本,這才能達到和樂的學習,不至於造成孩子背經背到後來陷入了學習瓶頸。孩子需要我們的鼓勵,而不是壓抑。他們需要我們的引導。比如教導孩子的時候,我們要引導他們,並告知事理的大意,告訴他們讀書的方法,但不徹頭徹尾的解說,如此一來,才能讓孩子保有他們的思考空間,並願意在學習當中,為自己找到答案。再來,透過思辨申論,於一來一往的提問中,讓他們更進一步思索、探究。

 

    為什麼要這麼做?這是一個資訊發達的世代,知識已經不再像過去,為少數人壟斷。我們只要上網搜尋一下,就可以輕易得到許多知識,而任何人只要Google一下,也可以隨時隨地聽聞淨空老法師的講述,或者像是李炳南老師怎麼說、徐醒民老師怎麼說,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這些善知識的分享。因此,學生知識的獲得,已不再只侷限於教室內了。課堂上,他們不再需要我們一直重複著那些他也能找到的解說。所以孩子們開始在課堂上昏昏欲睡,甚至心裡覺得:老師講的那些我都知道了,可不可以說點別的新鮮事?

 

    當傳道授業的內容在網路上都能找得到的時候,為師者該怎麼辦?就像孩子要學紙雕、摺紙這些技藝,甚至是他們想知道怎麼去寫一份企劃書時,網路都找得到所有這些知識,能滿足他們各種的求知需求,那麼試問:老師存在的價值是什麼?

 

    解惑。沒有「惑」,孩子是不需要我們的。因此,我們並不是一開始就對學生侃侃而談,灌輸大量的知識,我們只是告訴孩子學習的方向、學習的大意。唯有當他們有困難、有疑惑了,再來和老師請教,老師隨時在這裡。或是當我們提問而他們答不出來時,才由老師來協助指導他們。這時候的解惑才能徹底發揮出教學效益。學生沒有疑惑時,他們其實是不需要師長的協助,因為他們心中已經有答案了,沒有求知需求,或是已經自我滿足了。隨著資訊日漸便利與普及,現在的孩子取得知識容易,因此也容易心生傲慢。我們如何讓孩子心服口服,進一步孕育他們尊師重道的心呢?

 

過去,台灣的教育發展緊緊跟在美國的身後,好比十多年前台灣紅極一時的建構式數學等。這些年,美國也發現他們的教育行不通了,紛紛開始進行教改。可喜的是,他們教學的方向,竟然是回到我們老祖宗的方式!那他們是怎麼教的呢?他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,學習如何深入作細節性的討論,老師在課堂上則是像個主持人一樣,在旁觀察學生討論的方向是否正確。等待討論過後,再由老師來檢驗他們得到的結論是否合理。說對了嗎?做對了嗎?得到的答案是正確的嗎?這時,老師才會進一步跟學生一一解惑,讓他們心服口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耕心蓮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