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/11/1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32-045-0001

諸位老師,諸位同學,今天陳瑞珠老師提了三個問題,我藉這個時間跟諸位解答。

SDSCF1245  

問:第一個問題,老法師常說,古人的誠敬從幼小教起,國家有聖賢是母親教出來的。紮根的教育是母親負責,現代社會的關鍵在做父母的不懂教,要把從前的家庭恢復,但是血緣關係的家不可能了,(這個話我講過不止一遍)。所以,我們組成道義的大家庭,平時妻小住在家塾學校學習,而父親每月利用假日回園生活學習,平時遇到特殊的事情可請假回家處理,但因專注投入時間學習,與親戚長輩往來沒有以前頻繁,親戚長輩們問我們,學習傳統文化不是首重家庭關係,如此是不是違背倫理?請問老法師,我們的發願與做法是否如理如法?

答:這樁事情你們的經驗比我多,我只是看到、想到,沒做到,你們已經做到了,所以你們的了解比我透徹。傳統文化在中國社會疏忽了至少二百年,丟掉至少也有六、七十年,真正丟掉了,不但看不到,聽都沒有聽說過。我這個年齡,出生在民國初年,應該說民國初年的末後一段時期,民國十幾年,民國十五年以前還行,中國傳統的家庭還有,還有人看見,我民國十六年出生,我遇沒有遇到?遇到了,但是不記得了,太小了。

我自己的家庭衰了,真正是古人所說的,家破人亡,家沒有了,每個人靠自己去謀生,個人照顧自己。但是我很幸運,父親在外面工作,很少照顧家庭,我跟我的母親,那時候依靠姑媽,我父親的姐姐,他們這個家還在,姑父兄弟十個,沒有分家,他們家還是大家庭,上下人口有一百多人,是個大家庭。我三歲我跟我母親就依我姑媽,所以還在她們家的私塾(就是她們的家學)念過書,時間不長。

拜老師那天的情況是一生都不會磨滅,記得很清楚。學校是沒有招生的,私塾沒有招生的,有小孩要進去,老師同意,家長同意,要家長跟老師同意,就可以進學,上學。約定一個時間行拜師禮,就算是入學。那天入學就是我一個,父親帶著我,帶著禮物到學校去拜老師,禮堂就是祭祖的大殿,當中供著一個牌位,「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」,供了這個大牌位。我父親在前面,我跟在後面,向孔夫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,在那個時代是最隆重的禮節。拜完之後,我父親請老師上座,老師坐在孔老夫子牌位的下面,同學在兩邊觀禮,也是我父親帶著我,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,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。拜完之後送上禮物,敬老師的禮物,就是古人講的束脩,這就正式成為私塾的學生。家長對老師行這樣重的禮,我們做學生親自看到,親自跟著拜,敢不聽老師的話嗎?敢不聽教誨嗎?

所以尊師重道,這一堂就是教尊師重道。每個新的學生進去都要行拜師禮,等於講都要上這堂課,老同學可能上了十幾次,六、七次,我們這是第一次,以後再有進來的,我們也站在旁邊觀禮。這一堂課叫尊師重道,老師跟家長表演給我們看,這樣教會的。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,老師要把他自己孝順父母的故事講給學生聽,老師要做到孔子的五德,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。你看著老師,雖然很威嚴,他溫和、善良、恭敬,恭敬是對事認真負責,對人禮節周到,清涼大師所說的柔和質直,他真做到了,節儉、謙讓,老師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這五個字做到。教學生,身教,不是言教,言教沒人相信,老師真做到,老師是學生的榜樣。倫常道德是父母在家裡頭教兒女,都要做出來,不是言教,統統是身教。老師也要把倫常道德,特別是夫子的五德,倫常道德在這五德裡頭演出來,表演出來。

抗戰勝利之後,中國古時候這種大家庭沒有了,真沒有了。老家還在,有幾個人在看家,裡面人都沒有了,統統都散掉了,一年會不會回家來聚?也沒有了。所以我們感到古時候傳統的老家有好處,為什麼?教小孩,教小孩是聖賢教育,以後再看不見,第二個好處,養老。落葉歸根,這句話很多人知道,什麼意思沒有人曉得。年歲大了,不能工作,退休了,現在叫退休,退休到哪裡去?回老家,回老家享福。一個人,中國的教學,小時候要受嚴格的教育,德行教育,小孩沒有自由,中年時候供獻給社會,供獻給家庭,老年的時候回家養老。祠堂就是老人的活動中心,私塾也設在祠堂裡面,老師下課之後休息的時間,這些學生跟老人就玩在一起,天倫之樂,現在人無法想像。那真叫一家人,每個小孩都是我們自己家的子弟,都是有親屬關係。老人逗這些小孩,給小孩講故事,那故事都是一生的經歷、經驗,小孩常常聽,都記取了,這都是屬於倫理道德教育,現在沒有了,非常可惜。

組成道義的大家庭是有必要的,我常常想到企業家,希望企業變成一個道義的大家庭。企業裡的老闆,全在老闆,老闆要把所有的員工看做自己的親兄弟、親姐妹,是一家人,員工的父母就是自己的長輩、叔叔、伯伯,員工的兒女就是自己的晚輩。所以,我建議企業要辦子弟學校,就是私塾,要辦養老院。養老院怎麼建?要建祠堂,建萬姓祠堂,這個祠堂,祭祀是春秋兩季祭祀,清明、冬至祭祀,平常就是辦學、養老。這樣把東方傳統文化再復興起來,無量無邊的功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耕心蓮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