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述/余素華老師(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駐會董事)

 

         我們繼續《無量壽經》〈發大誓願〉第六品的共學、共修。

  誦念這一品經文時,不論是隨眾共修,或者是個人定課,都是藉由經文所描述阿彌陀佛圓滿成就的四十八殊勝大願,提醒自己效法、修學。

  今天我們讀到第六段、第十二願「必成正覺願」,經文為:「我作佛時,所有眾生,生我國者,遠離分別,諸根寂靜。若不決定成等正覺,證大涅槃者,不取正覺。

  法藏比丘發願,在成佛之後,所有依信願行往生極樂淨土的眾生,都能遠離分別,諸根寂靜。法藏比丘此願與其他大願一樣皆已成就,因此成為現在的阿彌陀佛;而這「必成正覺願」,亦為十方一切諸佛的本願之一,願令十法界一切六道三途眾生,都能成就正覺、齊成佛道。

遠離分別,展露性德

  佛成道時曾說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」我們皆與諸佛一樣,潛具無量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如云: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如今我們之所以還在輪迴受苦、煩惱不斷,就是煩惱分別執著尚未斷除。

  身為教育工作者,我們心存感恩,能在蓮苑藉由經典與老師的教導,薰習佛法以鞏固內心的力量。面對來自不同班級、背景、長相的孩子,他們的思想觀念紛陳,行為語言相異;我們身為親長,不可因為孩子的成長背景不佳,所以認為孩子沒有家教是正常的,而對於孩子的表現不以為意,這樣就是親長失職,沒有盡到為人親長的本分。孩子偶爾出現狀況時,我們應依循佛法與古聖賢的教誨,銘記「人人皆有佛性」、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的道理,去看見孩子內在的本善。

  我們也應在日常生活中,培養「口說好話,心存好意,身行好事」的心地,適度地給予孩子讚美、關愛、幫助,引導孩子學習做人的基本態度與氣質,並在肯定中累積孩子的自信心。師生只要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,有時孩子不小心說出粗俗的話語,我們聽到之後,只要靜靜地看看孩子,或者面向孩子點點頭,孩子就會自我收斂。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利用機會給予教育,孩子必定會從中受益,逐漸在愛與關懷中成長。

諸根寂靜,了了分明

  所謂「諸根」,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;「寂靜」即六根面對境界時如如不動。「諸根寂靜」,不是像呆子般對境沒有反應,而是面對一切境界,內心了了分明、無有染著。

  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名號,即為娑婆世界的眾生示現最好的模範。「釋迦」譯為能仁,即對眾生仁慈、博愛的意思;「牟尼」譯為寂靜,即對自己清淨、無染的意思。佛的內心清淨無染、無所分別、無有執著,因此能展現度化眾生的大慈大悲。當我們在稱誦本師佛名時,當下應思維名號的涵義,並期勉自己做到「遠離分別,諸根寂靜」。

  經云:「若不決定成等正覺,證大涅槃者,不取正覺。」所謂「大涅槃」,不是死去的意思。「涅槃」原為梵語音譯,華譯為「圓寂」。賢首大師《心經疏》云:「德無不備稱圓,障無不盡稱寂。」佛在人世間,一切德行都圓滿具足,所有業障都已經消除,所以達到「圓寂」的境界。佛壽原本有百歲,卻在八十歲示現入滅;佛將剩餘二十年的福報,留給了後世學佛的四眾弟子們。我們若欲享受佛陀的福報,就要靠自己精進努力,積功累德。

  〈積功累德〉第八品云:「於無量劫,積植德行。不起貪瞋痴欲諸想,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。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,行寂靜行,遠離虛妄,依真諦門,植眾德本,不計眾苦,少欲知足。

  「於無量劫,積植德行」,法藏比丘經無量劫的長時間修持,才累積成就德行。我們看到這段經文,應自我反省:是否有時在修持上操之過急,以為花個五到七年就應該有所成就;如果沒有成就,便對佛法失去信心,然後退轉離道。

  此處所謂「德本」,我們應明白,福德不能幫助我們解脫生死,功德才能幫助我們解脫自在。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:「朕即位以來,造寺、寫經、度僧不可勝數,有何功德?」達摩祖師答「並無功德。」梁武帝執著於自己所做的善行,這是福德,並非功德。

  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,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」,即面對順逆境界時,能遠離貪瞋癡三毒,以及無明煩惱,並在生活中「少欲知足」地度日。不執著六塵境界,如經云「遠離分別,諸根寂靜」,亦如 老法師叮嚀我們要遠離「是非人我、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」。常言: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。」我們需要飲食、睡眠等滋養色身,但我們不貪著於其中;該吃飯時吃飯,該睡覺時睡覺,讓生活作息規律、適中,懂得掌握彼此的分際,既能利益自己,也能夠利益他人。

  〈迴向偈〉云:「願消三障諸煩惱,願得智慧真明了;普願罪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薩道。」這裡所謂的「願消三障諸煩惱」,我們在研學《勸發菩提心文》時,曾經學習過,三障即指業障、煩惱障、報障。當我們身口意三業的障礙都消除時,就成就「解脫德」;當我們的見解、思想上的煩惱都消除時,就成就「般若德」;當我們解脫業障、成就智慧,然後脫離六道輪迴,就成就「法身德」。

 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成就智慧,有了智慧才能讓我們離苦得樂、究竟涅槃,所以說「願得智慧真明了」;我們修學佛法,不只是為了自己求解脫,也為幫助一切與我們有緣的眾生解脫,即自利利他、自度度他,故云「普願罪障悉消除」;不單是這一生為自他修行,而是生生世世都以成就佛道為目標,因而發願「世世常行菩薩道」。

  「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,行寂靜行,遠離虛妄。」行者心心念念,都在思維佛菩薩、聖賢所立下的榜樣。我們畢竟都是凡夫,難免受境界影響,而忘失正念;藉由一同研學經典,可以增進正知見,對我們必有裨益。

  「依真諦門,植眾德本,不計眾苦。」我們常為自己的退惰和懶散找正當的藉口和理由,如說「今天天氣不好,既不是讀書天,也不是修行日」。佛菩薩的榜樣,則是在難以數計的長劫之中,依隨真理的教導以修慧,行各種善法來圓滿德行以修福。佛菩薩福慧雙修、解行並重,不計較自身的痛苦,且難行能行、難忍能忍,因此成為人天的典範。

  「專求白法,惠利羣生,於諸有情,常懷慈忍,和顏愛語,勸諭策進。」我常認為教學工作是一件偉大的志業,如每天聽聞上課鐘響,我看著孩子進入教室,師生共聚一堂,彼此教學相長。每天時間一到,孩子回到蓮苑,我看著孩子面帶笑容的樣子,內心充滿歡喜。藉由教學工作,我們能將自己所知道的,帶領孩子一起在生活點滴中成長;師生得以教學相長,不亦悅乎!

  有人問:「某些孩子進來蓮苑,狀況較多的,要多久才能見到教育的效果?」我坦白向問的人報告:「只要家長願意等待,不以考試成績為訴求,不敢說孩子能完全改變,快則三個月,慢則半年到一年,就能見到成效。」有些家長重視孩子的考試成績,一見成績單分數不佳,就把孩子帶離蓮苑,這類事情總讓我們感到可惜、難過。

  我常請大家把握在蓮苑共學的時間,若孩子的記憶力好,就鼓勵他背誦經典;背誦之後,就為孩子講故事,讓孩子知道經典並不枯燥。我們共同教育的目標,就是逐漸提升孩子的人格內涵,讓孩子成為君子、賢人、聖人,最終成等正覺。這就是身為老師的快樂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耕心蓮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