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戴于山老師

 

 

     

 

   「明倫園家塾班」是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瑞珠老師,發願實現 淨空導師弘揚傳統文化-童蒙養正教育,所開創出的教學培育中心。

    位在桃園中壢過嶺里的郊區,遠離都市人群,園區以唐式禪風呈現、窗明几淨的教學場所,打造出傳統與現代融合的「明倫園培育中心」。

PC258748    

  

    陳老師說:「明倫園家塾班能夠有信心、有毅力堅持開辦,要感恩  淨空導師的啟發,要想拯救這個社會,救眾生,必須能夠恢復聖賢的教育,因為中國自古以來,教育目標就是成聖、成賢。正如諺云:讀書志在聖賢!

   教學方式的運作要感謝鄭石岩教授的教育愛的經驗傳承。這裡所展現的教學理念與耕心蓮苑沒有差別,鄭教授在《覺‧教導的智慧》一書中所闡述的理念一致。」

   展開《覺‧教導的智慧》,讀者會發現,原來這本出版自二十年前的書籍,裡面所提到當時的教育問題,至今竟依舊存在;而鄭教授對教育改革的建議,如今仍切中時弊。例如在〈前言〉中,鄭教授舉:

 我們的新一代享受了好的物質生活,但是負責踏實的歷練不夠,所以眼高手低,整個社會流於浮誇不實;科技與工業的提升,乃至生活品質的提高,都成了問題。我們的教育不重視自我實現,缺乏引導孩子實現自己的潛能去過成功的人生,倒是把他們統統送往考試的煉爐上,弄得學業成績差的孩子由失敗而反叛或退縮;成績優秀的孩子思想體驗狹隘,除了知性的學識外,現實生活的歷練、情感的陶冶和心靈的啟發都很缺乏。」(第18頁)

  鄭教授於是建議:「要幫助孩子走出自己的路,要透過現代社會的本質,加強人文智慧的陶冶,在教導上特別重視教導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空間,用以取代過去刻板的教導方式。同時對於生活教育方面著墨……。

   這些教育重點,似乎至今仍不被普遍的台灣父母及教師重視;既使國家提倡教育改革二十多年,台灣的教育體制仍舊倍受批評,於是脫離學校決定自學的家庭愈來愈多;開放申請在家教育規定施行十四年以來,估計全台至少一千二百到一千五百個學子在家自學。

  無獨有偶,中國大陸最近也興起一股自學風。在北京,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接受學校教育,會讓孩子「學傻」、「作業寫到深夜」等,開始決定在家自學,目前已有超過二千個自學家庭;甚至更多在中國各地的企業人士,放下手邊的工作,決定自行教導孩子,並設立聯盟交換教養經驗。許多自學家庭結合在一起教學,並交換教育資源與理念的情況,在台灣各地不斷發生。但像「明倫園家塾班」,為教養孩子而另闢天地,有全心投入自學志業的專任老師,以傳統文化教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,並讓家長們入住培訓擔任種子教職行列的自學機制,目前放眼所見是首創!

  更特別的是,在這座家塾班的十六個孩子中,年紀最小的大約是幼稚園大班,最大的已經高一,卻都在同一間課堂內一同學習,且彼此互稱兄弟姐妹,好像一個大家庭一般。相同的科目,不同的年齡層,時而分小組上課,時而個別指導,重要的是都能夠彼此鼓勵、相互教導,能夠有此和諧的學習氣象,這都歸功於創辦人的教導智慧。

  解析明倫園的教學模式,除了依從  淨空導師的理念,還有鄭石岩教授在《覺‧教導的智慧》一書〈前言〉中所提到的幾個重點,茲歸納如下──

一、重視生活倫理實踐:

  明倫園的孩子們每週有五天是在明倫園度過,必須有家長陪伴。家長早上四點起床,孩子則是五點,整個課程及活動安排到晚上九點才上床休息。由於入住在家塾班,每天從早到晚的作息中,老師及家長們都有默契,一方面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並及時給予導正,一方面也在每個生活細節中引導孩子一步步地學習好的習慣。

  就用餐這件事情來說,從佈餐桌、備碗筷、請師長及親長用餐、取椅子、放椅子、入座、坐下等步驟,每個動作都要謹慎地做到符合要求。每個桌位坐著老師及其他家庭的家長,會在孩子表達與行動的過程中,給予適度的提攜。例如孩子在放公筷母匙時聲音太大,同桌的老師及家長會怡色柔聲告訴孩子「請你再做一次,讓聲音變小一點」或「你可以做到比現在更好,請再做一次」;若孩子仍然沒有做好,就代表孩子還沒有學到方法,老師及家長就會為孩子做示範,並要孩子再練習一次,直到做好為止,才能進入下個動作。

   因此,剛開始陳老師在帶領家長與孩子們一同練習用餐時,每頓飯都得吃上兩個小時,目的就是把每個細節都做好、做熟悉,吃出優雅,展現飲食文化的教養,所謂「勉強成習慣,習慣成自然」。

  除了用餐,像起床後的內務整理、開關門的力道控制、走樓梯的輕聲移步等,在明倫園剛開學時,就一點一滴地做了要求與訓練,使家長們自己都能做到,然後年長的孩子也都能做為年幼弟妹們的榜樣,再請年幼的孩子們練習到成為習慣為止;以後若「螺絲鬆了」,也能彼此提醒,再將「螺絲栓緊」。

  在明倫園的圖書室雖然有電視設備,妙的事卻沒有小朋友詢問要看電視,平時的休閒時間,不是在教室裡看書、背誦,就是到草坪上拔雜草,或在操場上運動。孩子們藉由拔雜草,可以為自己累積資糧(如幾公斤的雜草可以換取肯定卡、蓋蓮花章),也能夠在過程中親近大自然。像夏天知了多,孩子們就會去撿拾樹上殘留的蟬殼;小動物往生,在園中則設有「眾生塚」讓孩子們為小動物埋葬,並為之祈禱念佛,成了最好的「生命教育」。

  孩子們都有充足的運動時間,例如上午在操場快走二十圈,下午則慢跑三十圈;時間若允許、孩子的表現也值得肯定,親長們就會和孩子們一起做球類運動,讓孩子們在過程中鍛練體能、訓練反應力。

  孩子們自己要會打理生活,就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,也要自己動手洗衣服、晾衣服、摺衣服,不假手於他人。當然,過程中都有年長的大哥哥、大姐姐從旁指導與協助,才漸漸養成孩子們生活的適應力。

  在明倫園的老師、家長、孩子們都曉得,課堂上所學習的《五種遺規》、《弟子規》,不只是知識,必須「做出來才算數」。也因為有這樣的基本觀念,一旦孩子們偶爾情緒不穩定或壞習慣再度發生時,只要引用經文提點,孩子們都會馬上提起正念,並修正自己的行為言語。

(未完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耕心蓮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