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/陳亭君老師

  

    為培養孩子的思考力,老師在語文課程裡加入了引導式提問,由淺而深地從主旨、綱領、修辭,一直到言外之意、延伸連結,層層遞進地叩問著。孩子們在反覆朗讀、熟悉自修內容後,既緊張又期待著腦力激盪的語文課程。提問完小齊弟弟有關肯尼先生的課文後,因佑偉哥哥、予德哥哥同年級、同版本,因此老師請他們同時起立,一起接受挑戰。

為緩解兩人緊張的情緒,老師先輕鬆愉快地請問較年長的佑偉:「你們第十二課課文名稱是什麼?」佑偉帶些膽怯卻也篤定地答道:「詩二首。」接著老師請兩兄弟背誦兼朗讀一首詩。佑偉四平八穩地朗讀完古詩〈秋夜寄邱員外〉(韋應物先生所作),予德則朗讀現代詩〈空山松子〉(余光中先生所作),「該派誰去接他呢?」一處。

 

 

    老師明顯感受到自從去大樹下朗讀後,予德在音韻上的抑揚頓挫進步了,且能隨文入觀,隨著語句,讀出疑惑的心情,所以給予高度的肯定。予德臉上也因此流露著靦腆的笑容,歡喜不已;過去因舌頭較不靈活而承受的朗讀之苦,在接受老師「從容朗讀」的指導後,逐漸消散。

再來是搶答的部分。

 

老師:「第一首詩寫的是何季節?由何處可知?」

先舉手的佑偉很有信心地答道:「秋天。」

老師微笑著給予肯定,進一步問道:「那些關鍵詞可以知道他寫的是秋天?」

這次換予德率先舉手,經老師允許後,予德說道:「秋夜。」

老師聽了後說:「還有呢?」

「詠涼天的涼天。」

老師點點頭,以柔和的音聲說著:「涼天,很適合散步,嗯,很好!還有呢?」在老師鼓勵下,予德努力思索了一會,答道:「大概就是這樣。」

 

見答案已揭曉,老師轉而問:「這首詩,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?」

有了信心的予德再次舉手,老師同樣溫柔地說:「予德請。」

予德:「思念友人的情懷。」

老師以讚賞的語氣說著:「嗯,你覺得他的朋友住在哪裡?」

可愛的予德說:「很遠的地方。」

老師耐心地引導著:「台北跟高雄也很遠啊!你覺得員外是住在怎樣的環境裡?」予德回答得更明確:「大自然的環境裡。」

雖見答案呼之欲出,老師仍不疾不徐地善誘著:「怎樣的大自然?」

思緒更清楚的予德答道:「就像山中那種地方。」

這時,老師重複問了兩次:「這首詩哪些地方告訴你是在山中?」

正當予德還在思考時,佑偉舉手後回答著:「註釋裡。」面對佑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,老師仍以一貫的耐心誘導著:「你不能只講註釋,你要具體從詩中提出哪些地方可看出他的朋友是住在山中、大自然裡?」

經提點後的佑偉,正確地答道:「幽人。」

老師接著問:「還有哪些是寫大自然的景物?」

予德立刻舉手回答:「空山。」

老師溫和地笑著問:「在詩中哪些地方可看出兩人是非常想念彼此的?」

興致高昂的予德再次答道:「兩人都還未睡覺,還有懷君屬秋夜。」

感受著孩子成長的喜悅,老師以慈愛的聲音說著:「你可以想到真好!」

 

    問完第一首詩後,老師接著就余光中先生的詩提問。

    老師:「這首詩主要想表達的意境是什麼?」

    佑偉簡潔地回答:「想念對方。」

    老師引導著問道:「想念對方?從哪裡看出來?你再試看看好嗎?」

    佑偉遲疑了,未能即時回答,予德則篤定地答道:「大自然對萬物的包容與關懷。」老師肯定地問道:「怎麼說?」

    「就像一粒松子落下來時,余光中先生想著是空山用他柔軟的手去接住他。」

    驚訝於予德的善感,老師大加肯定地說:「哇!你覺得作者的心情是怎麼樣?」

    受了老師的鼓舞,予德與老師好似唱和著:「關懷的心情。」

    老師:「作者希望誰去接住松子?」

    予德似流水般順暢答道:「松針、松根、亂石還有月色、風。」

    為保持佑偉的學習興致,老師轉而問:「佑偉,最後是誰接住了?」佑偉:「空山。」

見佑偉稍稍恢復信心,老師進而問道:「一粒松子被整座山接住,你會聯想到怎樣的生命情景?」佑偉似乎不甚理解。

老師以溫和鼓勵的語氣做進一步的解釋:「一粒松子可以比喻成怎樣的人?一座空山接住了可以比喻成怎樣的人?可以跟我們今天常禮舉要第六條相應嗎?你試試看。」

在老師打氣之下,佑偉雖膽怯卻開口試著答道:「見殘疾人……」

老師再度給予溫暖的支持:「你大聲一點。你試試看!」

「就是見殘疾人要去包容他、引導他,就像一粒松子落下來被空山接住。」見佑偉更加穩定,老師再問:「所以假如這空山是人的話,他的什麼地方很寬大?」佑偉肯定地說:「心胸。」

此時予德也舉手笑著說道:「我本來也是要講空山的心胸大。」老師趁機對予德說:「你覺得佑偉哥哥的連結力好不好?」予德歡喜地說:「好!」同儕間的互相欣賞,是老師最樂見的!

 

感受著無比教育樂的老師,繼續問:「以這首詩來講,可以看出余光中先生對自然景物的關懷。假如用在人世間,你們覺得作者的心如何?他是怎樣的一個人?」予德:「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。」

老師:「假如這首詩再跟今天小齊弟弟介紹肯尼先生的課文合在一起看的話,可以有怎樣的連結?」見兩兄弟仍不解,老師進一步分析:「余光中先生是中山大學的榮譽教授,手腳健全,而肯尼先生是個殘疾人,你覺得他們兩個人的心有哪些相通之處?」

思考敏捷的予德:「都關懷體諒別人。」

思考能力更顯茁壯的佑偉:「心胸寬大。」

 

看見孩子能當場進行分析,老師開心地問:「你們讀了韋應物先生對朋友的那份心,也讀了余光中先生對大自然的那份心,他們對人都有怎樣的心情?」

予德:「關懷、想念。」佑偉:「包容。」

想打鐵趁熱的老師問著:「這兩首詩相通之處有哪些?相通之處是什麼?比方,余光中先生和松子是朋友,韋應物先生和邱員外是朋友,他們兩個之間有何相通之處?在哪些字句可看出?」

佑偉未加深思即答:「空山松子落。」

老師耐心地說:「空山松子落,怎麼說?這是寫景喔,你再仔細聽,第一首寫空山松子落是寫在空寂的山中聽到有顆松子落下,可是這著重在誰與誰的互動?韋應物跟松子的互動嗎?」

已聽明白的佑偉:「跟朋友。」

「余光中先生這首詩裡面一樣是空山松子,但是跟誰互動?」

佑偉:「大自然。」

老師:「哪些?」

「松針、松根、亂石、月色、空山。」佑偉每答一個,老師便驚奇地問:「還有呢?」,以提振他的士氣。

予德接著補充說道:「風聲、大自然。」

希望予德具體說明,老師問道:「余光中先生已經讓哪些進到他的心裡面?」

予德:「松子、月色、亂石、松針、松根。」

老師:「他的心跟什麼融在一塊兒?」

佑偉:「大地。」

 

這場豐富的問答之旅即將進入尾聲,老師結論式地問道:「所以余光中先生有很寬大的什麼?」

本如二部曲的佑偉、予德,在曲末又合而為一,同時答道:「心量。」

欣慰的老師:「韋應物先生跟他朋友之間的情意可看出什麼?」

佑偉、予德仍同聲回答:「關懷。」

開心極了的老師:「所以在詩中可看出詩人的什麼心?」

佑偉、予德讓這首曲子以漂亮的共鳴結束:「愛心。」

    「精彩!」這是老師對這場引導式提問所下的精簡卻又豐富的結論。兩兄弟在當場有限的時間裡,得讓記憶力、邏輯力並用,即使已眉頭深鎖、絞盡腦汁,仍奮力迎向挑戰,這不放棄的精神豈不令人激賞?

   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 當老師善問時,我們孩子思考的成熟度便可以這麼教出來的,不是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耕心蓮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