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11幸福弟子教師研習營特別報導】

用心,創造社區的長情大愛

─記陳瑞珠老師「發現里仁為美的心力量」課程


【培育組編輯股/報導】

 

新北市三重區的光榮社區裡,有兩位被稱作傻子的老師,他們將多年積蓄傾囊捐獻,不足的款額還向銀行信用貸款,不計束脩,只為開辦社區學校,照顧社區裡需要幫助的孩子。

2011幸福弟子教師研習營,禮請耕心蓮苑社區學校共同創辦人之一,也是此次研習營的營長陳瑞珠老師,以「發現里仁為美的心力量」為題,來為大家細細道來創辦耕心蓮苑的心路歷程。

課程首先播放介紹耕心蓮苑營隊活動的記錄影片,接著由耕心蓮苑長大的孩子們所組成青年團,帶來充滿活力的舞蹈表演。幸福的一天,就從一首「微笑的臉」開始!活潑的舞步與甜美的歌聲,鼓舞了整個課堂內每個律動的心靈。陳老師更邀請駐營督導蔡禮旭老師上台,和青年團的孩子們一同跳舞;歡樂的氣氛,充滿了整個上午時光。

20110708_244.JPG
蔡禮旭老師與陳老師和青年團的蓮苑孩子們一起跳舞唱「幸福的臉」

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

人生路途中,陳老師不斷遇見許多人一路相挺至今,本著「今日人人為我,明日我為人人」的心情,她和余素華老師創立了耕心蓮苑社區學校,希冀能為台灣的教育環境盡一份心力。

如〈禮運大同篇〉所說:「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鰥、寡、孤、獨、廢疾者皆有所養。」社區學校的實現,就是印證了禮運大同不只是一種理念,而且真正可以施行於現實人間的希望藍圖。

陳老師話說從頭。十幾年前經常陪著另一位創辦人余素華老師,到三重各處進行家訪,當時的景象令人難忘。在散落一桌啤酒空瓶和煙蒂的茶几上,孩子就這麼蹲在桌旁寫功課,外頭是出入複雜的茶室。孩子晚上睡的地方,就在屋子裡媽媽房內另外加建的小夾層中。可以想見,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,孩子的成長之路舉步蹣跚。

當時為了幫助更多的孩子,陳老師常到少觀所做志工,在那遇見了一位年僅九歲的孩子。看到他在瘦弱的手臂上刺上忍字,陳老師輕聲地問他:「這麼漂亮的字,是誰幫你刺上的呢?」孩子說:「是我自己刺的,要自己忍住別再偷東西。」原來他從八歲開始,就學會怎麼偷竊。

這些孩子的年輕生命,竟是令人如此心疼!但這個社會卻沒人注意到,孩子的偏差行為,正是因為他們長期處於缺少關心及愛的環境中。兩位創辦人當時自忖:「我們能這些孩子做些什麼呢?」於是從開設兒童讀經班為起點,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的聖賢經典實踐推廣之路於焉展開。

改變的力量

耕心蓮苑至今已走入第十四年,這些年頭產生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改變。陳老師列舉十個改變,邀大家一同見證社區學校的感動奇蹟:

20110709_390.JPG
耕心蓮苑社區學校的誕生,竟只是「為了孩子」這個單純的理念,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。

第一個改變──

  我們向銀行信用貸款,從原先設立的免費安親課輔班,到現今社區家長因為感動而群策集資成立的「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」。

第二個改變──

  「耕心蓮苑社區學校」招收的孩子大都是社區邊緣小孩,社區民眾從起初的反對進入社區,到如今認同並發心成為守望相助的義工群。

第三個改變──

  社區附近的補習班,從不認同蓮苑而前往教育局密告,到認同蓮苑而幫忙介紹繳不起補習費的學生入苑學習。

第四個改變──

  社區附近的國中小學,從校長到教師,大都成為蓮苑的捐款贊助者。

第五個改變──

  在耕心蓮苑長大的孩子,現在已經是高中生、大學生,也都成為社區學校弟弟妹妹在品格、課業輔導上的帶領者、陪伴者。

第六個改變──

  在耕心蓮苑設辦的社區隨喜餐廳,提供社區獨居老人、失能家庭及社區民眾自在取用溫暖可口的佳餚;堅信人性本善,自行隨喜付費,餐廳的收入已成為贊助辦學的來源之ㄧ。

第七個改變──

  佛教的耕心蓮苑,因教育部的淑娥姐發起「公益CEO」專案,認識了基督教YMCA的永福弟兄、建和書屋的陳爸爸、天主教輔大的雅禎姐妹,而有了宗教一家親的聯結與互助合作。

第八個改變──

  租賃的教室空間,自原先的三十坪空間擴大到四百坪用地;房東從租金如實收取,到2010年向社區民眾宣達:「護持社區學校,租金全免。」

第九個改變──

  以傳統的孝德教育,和現代化的新世代創意教學法,將社區裡的大大小小、老老幼幼的心連結在一起。

第十個改變──

  部分經濟困頓的家長,從被照顧者成為護持者,他們自動自發想盡辦法研發各式各樣的義賣興學產品,並至誠期盼在台灣的每一個社區,能創造出更多的耕心蓮苑。

每一個改變,其實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,只是為了孩子所付出的愛,卻從一間小小的讀經班,衍生成如今的社區學校,甚至已然成為台灣社區學校推廣的領航者。

因為有愛,所以不畏艱難

一切因愛而產生的改變奇蹟,其實都是源自於陳瑞珠老師的成長過程中,有著許多關愛她的良師、長輩,讓她體會到「己立而立人,己達而達人」的道理,讓她知道除了接受愛,也要把愛傳出去。

陳老師憶及國小五年級受到老師們照顧的往事。一天,她放學回到家,發現父母竟已搬到外地去討生活,弟弟妹妹哭鬧著要找爸媽,但身為姊姊的陳老師,只能像個小大人一樣,把淚往肚裡吞,拿起不熟悉的鍋鏟,為弟弟妹妹燒菜煮飯。雖然多次把菜燒焦了,但她沒有放棄照顧弟妹的責任,反而每到市場買菜,就向菜販詢問烹調的方法。只記得後來弟妹都對她說:「姐煮得菜好好吃!」她也覺得很開心。

到了國中時,因家裡經濟拮倨,當時陳老師的午餐常常是一杯白開水就解決。班級老師看在眼裡,時常到了中午用餐時間,就藉故對她說:「老師今天開會,這裡多一個便當,請妳幫忙老師吃便當吧!」當她打開便當,裡面豐富的菜餚,總讓她吃得滿心歡喜,也樂於幫老師「解決便當」。後來才知道,原來這些並不是老師從會議上帶回來的便當,而是特別為她準備的愛心午餐。

畢業後,陳老師每年都回去探望班級老師。有一次,老師握起她的手說:「瑞珠!妳有一雙好大的手,這一雙手是會幫助人的手喔!」並要陳老師答應她一件事:「要把妳從老師這裡所感受到的愛,透過這雙大手傳送出去,讓這雙手成為人生最重要的大手,成為一雙成全大眾的大手!」陳老師點頭允諾,亦從此期許自己,要成為像老師一樣的好老師。

這份如母般的愛,深印在陳老師心裡,往後更成為她堅持辦學的動力。若問她為何能夠勇敢面對挑戰,不因困難而卻步,她便說:「因為我答應老師了!

我們都是從傳統文化輟學的孩子

陳老師表示,每個人都是一塊璞玉,如《禮記學記》所說:「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。」一塊美玉必是經過精雕細琢而成,所以教育的路上,要能不斷地從孩子的劣勢看到背後的優勢,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,讓孩子圓滿成長。

做他們背後穩固的靠山,是蓮苑每個老師的根本理念。陳老師敘述一個社區的小大姊頭故事。女孩初入蓮苑時,是一位讓人頭痛的問題小孩,不專心於課業,更常引起班上的吵鬧。當時陳老師不顧家長反對,仍要留下這個女孩,只因這個孩子需要愛,沒有理由讓她離開。陳老師藉助整個社區家長及老師們的協助,不斷地給予她關懷和愛,並為女孩安排最想學習的吉他課程,請吉他老師在課程中加入品德教育。漸漸地,女孩改變了,她現已將升高中,不時地寫信感謝老師。

陳老師將孩子寫給她的卡片都小心收藏,也在這次營隊課程中為學員們朗讀,除了做為教學的見證,也代表了堅持人性本善的教育,必定能夠成功。

提起耕心蓮苑,陳老師引非洲部落的教育理念:「小孩的誕生與成長,是整個部落一起撫養。」耕心蓮苑裡的每個孩子,不分是誰的孩子,一切都是「我們的孩子」。陳老師說:「我們在做一個復古式的社區學校,這裡有爸爸、媽媽、阿公、阿嬤,還有老師,充滿著傳統大家庭的氛圍。孩子家庭裡所缺少的關懷與愛,就讓社區學校來補足。

社區學校正是品德倫理補習班,一切從根本做起,即耕心蓮苑的苑訓:「孝親報恩,尊師勤學,仁愛眾生,禮義家邦」。每逢開學時分,陳老師就會帶領大家誦讀苑訓,以此做為孩子的學習目標,成就一生的人格基石。

或許有人會問:耕心蓮苑做了十四年,才有今天這樣的成績;我們該從何做起,才能有同樣的成就呢?陳老師要大家認識耕心蓮苑,每一個為孩子辦的活動,如培養小六畢業生團隊及冒險犯難精神的「小壯遊體驗營」、提升孩子學習自主生活的「國高中禮遊生活營」、「兒少禮遊生活營」、「兒童禮遊生活營」,還有帶著孩子及家長上街勸募發票、服務失智老人,養成孩子懂得服務社會的「大小義工活動」。陳老師表示,這些活動歷經幾年的舉辦,不停的修正錯誤,已將這些企劃經驗都寫成SOP,未來將免費提供給有志一同的仁人同伴。未來不必十四年,也許一兩年後,社區學校就能開滿遍地的花朵。

與會學員的心情,隨著陳老師分享故事的語調一同起伏,不時流下動容的淚水,也為這份純情大愛響起數次熱烈的掌聲。願社區學校的奇蹟,能在有愛的仁人志士推廣傳布下,在世界各地發生!


【2011幸福弟子教師研習營特別報導】

千金買厝,萬金難買耕心蓮苑好厝邊

-記「和諧社區˙里仁為美論壇」


 

【培育組編輯股/報導】

  耕心蓮苑位於新北市三重區的光榮社區,創立十四年來,耕心蓮苑歷經許許多多的轉變;喬遷及當地居民排斥等風風雨雨,由於創辦人余素華老師與陳瑞珠老師的堅強意志,鍥而不捨地堅持辦學,以無盡的愛心與耐心,感動了社區居民及周邊鄰里投入資源,幫助耕心蓮苑給孩子多一個家的愛。在耕心蓮苑社區學校親師生的共同努力下,創造了台灣和諧社區的最佳典範。

  2011幸福弟子教師研習營第五日,邀請到光榮國中許百合老師、光榮社區主委黃隆瑞先生、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董事游錦長先生、三重區介壽里13鄰鄰長張黃鶴女士,與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義工團副團長張永霖先生,為學員們述說耕心蓮苑的成長歷程,以及他們見證和諧社區的心得。由駐營督導蔡禮旭老師主持,帶給參與的學員們一場溫馨、喜悅的「和諧社區‧里仁為美論壇」。

20110708_064.JPG
駐營督導蔡禮旭老師為主持人,與談者有光榮國中許百合老師、三重區萬壽里張黃鶴鄰長、耕心蓮苑教育餐館黃隆瑞館長、耕心蓮苑學生家長張永霖爸爸及游錦長爸爸

社會變遷縮影-見證三重文化轉折

  台灣在六○年代末期,漸次步入工商業社會;人人忙於賺錢,雖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,卻也因此疏忽了人際間真誠的互動,遺落了道德倫常的禮教與鄉土原有的人情味。

  為論壇開啟話匧子的游錦長董事,憶及兒時記憶中的三重,當時是六○年代初期,三重居民多為外地到台北謀生的遊子,離鄉背井之下,彼此間尚懂得互相照顧、彼此幫助。游董事說:「雖然經濟不發達,但是那時的人民,生命力非常旺盛。」 

  身為蓮苑學生家長的張永霖爸爸,也提到兒時的經驗:「小時候經濟狀況比較差,到雜貨店買東西都是先賒帳,領薪水的時候再還清。雜貨店牆上會放一個個家庭的賒帳簿,和現在去便利商店的感覺差很多。」傳統的社會互動模式,似乎建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之上;直到七○年代經濟起飛後,社會變遷快速,家庭型態轉變成為小家庭,傳統大家庭的支持系統崩解,導致人們遇到問題時,沒有家族的人際網絡提供及時性的幫助。

  近年來,台灣的離婚率不斷攀升,家庭問題也層出不窮。張爸爸說:「家庭遇到緊急事故,政府可能無法及時救援,但是社區學效的耕心蓮苑,卻能快速提供協助。」此番話語,點出了耕心蓮苑恢復傳統大家庭式的成長環境,也為失序的台灣社會樹立了良好的示範。

  游董事笑說:「剛剛進來開南大學,遇見參加研習營的學長們;大家雖然不認識我,還是會跟我打招呼。這種感覺,好像回到六○年代。」張爸爸也說:「在耕心蓮苑的社區學校裡,每天都像是回到小時候的純樸社會,有著濃厚的人情味。」

  張爸爸提及一個單親小孩,由父親獨力扶養長大;父親生病後,無人照顧的孩子,原本應由社會局轉介寄養家庭,但耕心蓮苑認為孩子較熟悉社區環境,如果讓孩子待在熟悉的空間,孩子就不必重新適應陌生家庭,遂嘗試與社會局協調。社會局了解蓮苑具體的照顧方案後,答應由蓮苑照顧這個孩子,也因此讓這孩子得到社區居民的共同照護。

蓮苑做志工,天天快樂又滿足

  住在耕心蓮苑所在地光榮社區的張黃鶴鄰長,為大家分享在蓮苑協助挑菜的記憶。她說,剛開始由她號召幾個好朋友一起挑菜,每天一早都要親自請他們來幫忙。挑菜的時候,也是大夥聊天交流的好時光。鄰長阿桑笑說:「最後大家把挑菜當消遣,還會要求提早開工呢!」

  張鄰長對於社區內的教育餐館湧泉坊,每日烹調的素食餐點讚不絕口,認為蓮苑的隨喜素食餐及贊助興學餐,每一道都健康美味。鄰長形容:「不殺生消業障,又能長養慈悲心,還能贊助辦學,吃一頓飯真是功德無量!」

20110708_037.JPG
與談人隨司儀陳韻芬女士引導,向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行禮。

  曾見湧泉坊餐館備餐情形的鄰長阿桑,相當讚歎廚房工作人員的用心。張鄰長說:「廚房外挑菜都挑得很仔細,內場也分工合作,洗菜都一次一次洗得很乾淨。看到這麼多菜色,香積媽媽實在很會煮!」張鄰長自己也是挑菜的志工阿嬷之一,她將自己的信仰也融入備餐之中,每次挑菜都會默默念佛祝禱,讓每個來用餐的人們,都能得到歡喜與滿足。

傳統倫理文化教育法,拉近親子感情

  推廣中華文化倫理教育的耕心蓮苑,教導孩子們學習中國傳統經典,並在生活中敦促孩子們落實,以此養成孩子們健全的人格,間接促使家庭互動關係更加美好。

  游董事和他的孩子,在耕心蓮苑的教學引導下,都會在生活中應用《弟子規》的教導。譬如「出必告,反必面」,孩子一回家就會先說:「阿嬷!爸!媽!我回來了。」父母也因此可以聽見孩子的語調,從語調高低關心孩子今天的心情。游董事和他的太太一起學習《弟子規》之後,也緩解了婆媳之間不和的問題,使家中回復和樂融融的氣氛。

  張爸爸想起耕心蓮苑尚未在光榮社區落腳時,每天下班一回家,只有看見冷冷的鐵門和路燈;雖然一盞盞路燈照在他的身上,心裡卻沒有溫暖的感覺,張先生說:「感覺很稀微(台語)。」自從蓮苑搬入之後,每天都有人和他打招呼,可以感覺到很多人在蓮苑裡付出的愛。他覺得,如果小孩在這樣的環境長大,自然能學會與人應對進退的態度,也能學會愛人,因此將孩子送入耕心蓮苑學習。

當永遠的義工

  耕心蓮苑原來在三重的河邊北街開辦讀經班,不以營利為目的,讓學生家長隨喜贊助。後來學生人數愈來愈多,需另覓他處經營,便喬遷至光榮社區,起先還遭到居民強烈排斥。

  光榮社區的黃隆瑞主委,回憶最初見到陳老師和余老師的情形:「我們本來是單純的社區,看到兩個人好像在辦補習班,覺得是詐騙集團,不能信任。」但余老師和陳老師不放棄,決心力守孩子的第二個家,於是每天積極以各種方式,尋求社區主委的認同。

  黃主委一次在校園晨跑時,遇見學生家長,見家長真誠讚美余老師的神情,受到了感動,才終於卸下心防。與住戶協調後,決定接受耕心蓮苑辦學的理念。

 

 黃主委為了連結住戶與蓮苑的溝通管道,親自加入義工,了解耕心蓮苑的運作方式。當時,他參加義工活動,看見余老師與陳老師為了孩子不遺餘力地辛勤付出,不禁感動:「你若親眼看到,怎麼會不來做義工?」接著又說:「我要當耕心蓮苑永遠的義工!」

20110708_258.JPG

張黃鶴鄰長和黃隆瑞主委,都是耕心蓮苑社區學校的長年志工。 

  鄰長阿桑也說,當初她看見余老師和陳老師的辛苦,覺得很心疼,曾問兩位老師:「你們的青春都奉獻給這裡了,沒有嫁,以後沒子孫要怎麼辦?」兩位老師異口同聲地回答:「這些學生都是我們的孩子啊!」

有為者亦若是

  「勿自暴,勿自棄,聖與賢,可馴致。」營隊督導蔡禮旭老師,讚揚余老師及陳老師的志氣和膽識,勇敢守護耕心蓮苑的成長,能有今日的成果絕非偶然。

  蔡老師也認同家長及老師一同研習經典的學習態度,他認為家長比孩子更認真學習,是為孩子做最好的示範。

  蔡老師期勉學員們,共同支持社區學校的理念,提醒學員們:「不要小看一個善念,『舜何人也,禹何人也,有為者亦若是!』

  期許未來在台灣,有更多像耕心蓮苑的社區學校誕生,使現今倫理觀念匱乏的社會現象得以改善,讓每一個社區都充滿和諧的氣氛,實現里仁為美的殊勝願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耕心蓮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